​从颠峰到消亡——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中坚金刚型高速战列舰(3)

2025-06-30 06:13 来源:风向网 点击:

从颠峰到消亡——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中坚金刚型高速战列舰(3)

概观

金刚级竣工时全长为214.6米,水线长211.8米,垂线间长199.3米,宽28.04米,平均吃水8.38米。标准排水量26610吨,其中船体重量为9450吨,防御装甲重量为5405吨,火炮武备 3167吨,锅炉和主机4032吨,燃料1150吨,一般齐备品(船员、船员所持品、粮食、淡水、被服、图书等)1256吨,杂用机械636吨。其外观上的主要特点,一是长艏楼舰型,一是高大的英式三脚桅。

建造中的雾岛、施工进度已进行到最上甲板

英国海军的三脚桅,说来也是吸取日俄海战战训的结果,在“无畏”号出现之前,英国海军战列舰的舰艏主桅全为单柱式,日本海军和俄国海军的战列舰也是如此。在日本海大海战中,多艘俄国主力舰的上层建筑被日舰炮弹命中,导致桅杆连同上面的观测台倒塌,所以英国海军在1905年开工的无畏舰上首度采用更为强固的三脚桅。日本海军从英国导入了这一经验,应用在鞍马级巡洋舰及其之后建造的主力舰上。

金刚级的三脚桅构造十分简单明了,上部为射击观测所,内有四式主炮用方位盘,下面布置探照灯台,前主桅基座前面是露天的罗盘舰桥(气候恶劣时用帆布围挡)、操舵室和司令塔,桅杆下部为钢制,探照灯平台以上的部分材料为直径1.3米的台湾桧木。后主桅的外形与前桅完全相同,3 号烟囱位于桅杆两脚之间,烟囱之后为后部罗经舰桥和3.5米测距仪。

由于日本海军此前多次发生自家军舰被同伴的舰艏冲角撞沉的事故,因此很早就取消了在英国战列舰中仍然流行的冲角艏。在日本海军上层人士关于战列舰设计成垂直艏还是飞剪艏的争论中,摄津号战列舰的飞剪艏证明了其优越的防浪性能,因此金刚级舰艏没有沿用狮级战列舰的形状。但是,这种舰艏又不同于传统的飞剪艏,水线以下的部位并非垂直,而是向后圆滑地过渡,形成独特的双曲线形状,因此也有人将金刚级四艘战舰和其他日本军舰中的类似舰艏称为“双曲线艏”。舰首左右各配备一枚8吨重的霍尔式主锚,右舷另配备一枚副锚。舰首有直径0.8米的菊花御纹章,木质包金。为防止海浪将包金层冲刷掉,1914 年曾将“金刚”号的舰首加高1米。

日本海军引入蒸汽轮机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900年4月,当时日本海军向英国亚罗公司订购两艘驱逐舰(晓号和霞号)时,要求其中一艘搭载早期的帕森斯式蒸汽轮机,但是舰政本部的当局者由于急切盼望得到这两艘驱逐舰以便国内加以仿造,以“装备蒸汽轮机为时尚早”为由否决了这一要求。之后日本自己建造的大型军舰伊吹和安艺采用了从美国购买的柯蒂斯蒸汽轮机作为主机。1905年6月,在英国的藤井喜久雄造船监督官致信国内,提出采用蒸汽轮机的意见,11月2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长、军务局长、舰政本部部长和经理局长共同批准了该意见书,决定采用蒸汽轮机作为舰用动力装置。

川崎神户船厂舾装中的榛名,正在进行主炮吊装作业。

金刚级头三艘舰的动力系统为两组改良型帕森斯蒸汽轮机,每组由一台高压汽轮机和一台低压汽轮机组成,经齿轮减速装置驱动4 具螺旋桨。每舷的外轴由高压轮机带动,内轴由低压轮机驱动。单组功率32000马力,回转数每分钟290周。头两舰的主机由维克斯公司制造,雾岛的主机由三菱长崎船厂仿造。

金刚级第三艘舰榛名采用布朗— 柯蒂斯式蒸汽轮机,这是川崎神户船厂由英国约翰·布朗公司引进制造权生产的。布朗— 柯蒂斯式蒸汽轮机由约翰·布朗公司和美国的柯蒂斯船用汽轮机公司联合开发于1908年,其特点是低压轮机的叶片数目少,体积小,重量减轻,当时英国海军也开始更换战列巡洋舰的主机,“狮”级之后建造的“玛丽女王”号、“虎”号和“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主机都由帕森斯式更换为布朗 -—柯蒂斯式。榛名的主机同样为两组,高压轮机驱动外轴,低压轮机驱动内轴,带动三叶螺旋桨,每分钟回转290转,前进功率为64000马力,倒车功率27000 马力。舰内装有7组德国西门子—舒克特会社制造的发电机,以蒸汽轮机为原动机,输出功率1118千瓦,电压为225伏。电力主要用于舰内照明、炮塔回旋及扬弹、水泵、通讯、以及锅炉舱和弹药库的强制通风。

金刚号的锅炉也由维克斯公司制造,型号为亚罗式三筒水管锅炉,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在建造金刚号的同时引进了锅炉图纸,由吴工厂照此仿制了伊号舰本式锅炉,安装在比睿号上。伊号锅炉将亚罗式锅炉的受热管改为弯曲型,提高受热过程,但下方的两个锅炉筒的横截面改为半圆形后经常发生断裂事故,于是又将其改为圆形,称为吕号舰本式锅炉,配备给雾岛和榛名两舰。金刚级的燃料为油煤混烧,以重油作为喷淋在煤炭上的助燃剂。煤舱位于锅炉舱及油舱的外侧,占据了四层甲板,甲板上有直通煤舱的加煤口。

金刚级是日本海军中最后一级采用三座烟囱的战列舰。第1号烟囱内有12台锅炉的烟道,2 号烟囱为8台,3号烟囱为16台,相比之下2号烟囱尺寸显得细小,非常引人注目。当时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存在1 号烟囱排烟逆流至舰桥的严重问题,日本在建造途中更改了比睿、雾岛和榛名的设计,将第一、第二锅炉室后移,因此这三舰的一、二号烟囱之间距离比金刚号狭窄。各舰在一号烟囱两侧都设置了90毫米探照灯。三号烟囱之前为后桅,上设探照灯平台和后部观测所,但由于烟囱排烟的影响,其观测所自服役之后至大改装前,几乎没有发挥过什么观测作用。

金刚级的防护区划分为84个水密区和44个水密隔舱,舰底为双重底。舷侧主装甲带最厚处为203毫米,舰首部位厚76毫米,材料为VC(维克斯渗碳)钢。水平防御甲板厚57.15至66.8毫米。露天甲板厚12.7毫米,上覆2又1/4英寸(57.15毫米)的柚木甲板。司令塔装甲为254毫米。总体来说,金刚级的装甲平均厚度比之前的筑波级和伊吹级要多出1至2英寸。以金刚号为例,其装甲总重为5405吨,筑波级为2884吨,伊吹级为2847吨。装甲的材质为维克斯渗碳钢,金刚号的装甲由巴罗因弗内斯船厂的甲板分厂制造,该厂同时为比睿制造了大部分舷侧装甲,由“半岛-东方”会社的货船运回日本。榛名和雾岛的装甲钢板由维克斯公司提供制造技术,在当时日本冶金工业顶级专家本多光太郎(后来创办了日本冶金研究能力最强的东北帝国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的协助下,由海军吴工厂甲铁锻炼工场制造。

雾岛的主机安装作业

有说法认为,金刚级后三舰的质量不如英国建造的首舰,实际上后三舰在材料质量上与金刚是一样的,而且榛名、雾岛由于是首次由民间船厂建造的超无畏舰,因此对建造工艺的要求更为严格,以铆接工艺来说,金刚号水线下使用的是圆头铆接孔,比睿等用的是更为牢固的埋头铆接孔,而且船身铆钉总数量比金刚多出11%。

武备

在1907年前后,日本海军12英寸制式舰炮的身管长度已经由三笠级的40倍径升至45倍径(香取、萨摩、筑波、河内等)和50 倍径(河内级),其中由英国进口的EOC50倍径12寸舰炮已经接近当时炮管长度的扩展极限。舰炮身管增长虽然可以增大炮弹初速和射程,但所需的发射药重量增多,往往不能完全爆炸,同时增加发射药又缩短了炮管寿命。此外,由于炮身自有重量导致炮管弯曲挠度增大,致使命中率恶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国海军将增加炮口初速的目标改为增加弹丸重量。

维克斯军火公司在1908年10月接到英国海军部的要求,研究13 英寸、13.5英寸和14英寸舰炮的优劣。根据当时的计算方法,在弹重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炮弹的打击威力(通常按以英磅表示的弹丸重量计算)约与其口径数(以英寸表示)的三次方成正比,按照这个方法折算,12英寸炮弹与13.5英寸炮弹威力之比为1728:2460,或1:1.42。经过对比,1909年1月维克斯公司开始开发13.5英寸口径海军炮。

雅克斯公司为金刚级开发的14英寸舰炮

英国使馆副武官兼造船造兵监督官加藤宽治中佐通过英日海军武官之间的情报交流得知英国开始试制13.5寸舰炮的消息,并获得了英国海军50倍径12英寸炮和45 倍径13.5英寸炮的实射成绩表。该成绩表显示,12英寸炮的身管寿命短,炮弹落点散布界大,13.5英寸炮身管寿命长,散布界小,命中率大。加藤拿到该报告的第二天即动身返回日本亲自游说。舰政本部对这些数据加以详细分析,并推测在英国海军主力舰列装13.5英寸炮后,美国海军极有可能在下一级战列舰上装备14英寸口径的主炮,因此移文维克斯公司,要求将金刚号的50倍径12寸主炮更换为45 倍径14英寸舰炮。

维克斯公司接到日方要求后,在“狮”级战列巡洋舰装备的Mk V型13.5寸舰炮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造。虽然由于日方的保密要求,该型火炮研制期间对外公布的名称是12寸“Mk J”,但实际上并没有对英国海军保密,后者很清楚维克斯公司在给日本设计什么口径的东西,并为其提供了射击试验场地。只是因为英国海军自己当时正在海军大臣丘吉尔的主持下开发15英寸口径的舰炮,所以英国军方没有参加14寸舰炮的研发。1911年3月8日,维克斯公司在埃斯克梅尔斯射击场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之后又持续进行了两周的试验,发现测试结果令人满意,决定立即投产。

金刚号所搭载的14英寸主炮及炮塔由维克斯公司制造,称为“毗式45 口径14英寸炮”。“毗”是维克斯公司的日文汉字字头。从19 世纪70年代到1910年前后,日本从其他国家引进的火炮也用这种方式加以区分,阿姆斯特朗炮被称为安式",克虏伯炮称为“克式”,哈奇开斯炮称为“保式”,厄利孔炮称为“惠式”,不一而足。日本从维克斯公司获得详细的技术资料后,在国内对该型海军炮进行仿制。

当时日本吴海军工厂已有能力自造12英寸口径的舰炮。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在日本政界元老伊藤博文的授意下,1907年在北海道的室兰建立了日本制钢公司。这是北海道煤炭轮船会社以经营铁道的1000万日元利润为基础,与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维克斯两家大军火公司合办的,其资本金为1500万日元(日方占1/2,两家英国公司各占1/4),规模比日本的其他私营钢铁企业大得多,有最先进的轧钢设备。该社聘请吴海军工厂长官山内万寿治中将兼任顾问,接收海军工厂的订货,生产舰炮炮管、炮弹和其他兵器。为了供应日本制钢公司所需的铁,北海道煤炭轮船会社又专门设立了轮西制铁公司。

日本自造的356毫米主炮最初根据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颁布的《内兵令十九号》定名为“四三式十二寸炮”,在日本国内同吴海军工厂和日本制钢所签订制造第一批12门炮(前者4门,后者8门) 合同的时候,也是用的“四三式12寸炮”的称呼。大正六年(1917年),该型号的海军炮更名为“四十五口径四一式十四寸炮”。

榛名的主炮塔安装作业

四一式十四寸炮炮身全长16.496米,内有84条膛线,炮身(含击发机构和其他附件)单重86吨。发射弹丸为356毫米673.5公斤穿甲弹或625公斤高爆弹,最大射程23000至25000米。炮膛内药室容积为303.2升(全刚号装备的I型炮为283.5升),发射药为苦味酸,每发炮弹的发射药为142.8公斤,发射速度每分钟1.35发,炮身内筒寿命为280发,每门炮备弹80发。金刚号回国时搭载的主炮备弹是从英国哈得菲尔德公司订购的,吴海军工厂于1911年向哈得菲尔德公司派出以造兵少监野田鹤雄为首的7名技术人员学习炮弹制造技术,次年学成回国,此后日本海军的356 毫米主炮炮弹都由吴海军工厂制造,称为“一四英寸被帽穿甲弹”。1913年,吴海军工厂还从法国什耐德-克鲁索军火公司引进了软钢弹帽的生产技术。

在金刚级和随后的扶桑级、伊势级造舰预算中,维克斯公司制造了8门356毫米炮,吴海军工厂制造了25门,日本制钢所室兰工场制造了60门(其中13门是从维克斯公司进口炮身粗材,在日本进行后期加工)。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制钢共计生产了92门356毫米炮(另有13门次品,炮身内有砂眼或气泡),平均造价为每门4.875万日元。

由维克斯公司制造的金刚和比睿号主炮塔在侧面有明显的折线,吴海军工厂在维克斯公司的设计基础上改进了主炮塔的设计,将折线部分改为圆形平滑过渡,最大仰角由18度提升至20 度,炮塔前盾倾角18度,炮塔前盾倾角30度,称为“四一式炮塔”。四一式炮塔的重量为664吨,由液压驱动,旋回速度为每秒3度,俯仰速度每秒5度。俯仰角为25度。单座炮塔的造价为103.125万日元。

金刚级的副炮为152毫米50倍径炮,与其原型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由维克斯军火公司和吴海军工厂制造,每舰配备16门,左右各8门,布置在长艏楼舷侧的船舱甲板层炮廓中。炮廓内还有吊床和桌椅,平时兼用作炮兵班的住舱,战时将舾装品堆放在角落中。副炮的主要作用是攻击敌舰非装甲部位,杀伤人员,以及防御鱼雷艇和驱逐舰的袭击。其弹药库在三层甲板之下,通过垂直扬弹机运至炮廓甲板层,然后使用推车搬运至火炮旁,由人力装填,炮座旋回为电动/液压方式。金刚级副炮的单发炮弹重量为45.36公斤,发射速度每分钟10发,最大射程为18000米。另外,在主炮塔上方,原仿照英国战舰设有驱逐鱼雷艇用的12磅(76毫米) 炮,由于其位置正好处于主炮发射的爆风中心,于1916年改装时拆除。

室兰工场制成的356毫米舰炮。中坐者为东久迩宫亲王

除了主炮、副炮、以及点缀意义大于实战用途的76毫米炮之外,金刚级还装备了8具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当时各国海军主力舰都装备鱼雷发射管作为近战武器,此前日本战列舰和大型巡洋舰的鱼雷发射管口径都是457毫米(18英寸)。金刚级四舰的鱼雷发射管分别由吴海军工厂、三菱造船厂和神户制钢厂生产,采用压缩空气发射,两具一组,分别位于1号主炮塔前部和4号主炮塔后部、水线下约1.8米处的位置,艏艉各两组,发射白头式鱼雷。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海军的头号假想敌变为美国,设想在美日主力舰队决战前夜,以夜战和鱼雷战的方式袭击并削弱美舰队实力。1921年4月至8月间,日本海军对舰队平时编制加以改变,此前一直与战列舰队编在一起的四艘金刚型战列巡洋舰全部归入第一舰队第二战队,同时编入新服役的5500吨级鱼雷战用轻巡洋舰,准备在对美开战时以4艘战列巡洋舰为核心,指挥鱼雷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小编队偷袭的方式歼灭美舰队前卫部队。金刚级的鱼雷发射管,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直保留到30年代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改装。虽然改正后的舰队平时编制又将战列巡洋舰改为主力作战舰,但以轻巡洋舰为水雷战队(驱逐舰队)领舰的作战思路此后一直未变,导致二战时期美日两国对轻巡洋舰这一舰种的使用全然不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