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北大24岁女学生病逝,葬礼竟在八宝山举行,她是谁?

2025-10-18 02:52 来源:风向网 点击:

21年前,北大24岁女学生病逝,葬礼竟在八宝山举行,她是谁?

2003年,在北京市八宝山的一场葬礼上,天气雾蒙蒙的,仿佛也在给逝者默哀,沉重的气氛弥漫了全场,所有人都穿着肃穆的衣服,默默悼念着逝者。

只见在不远处的灵堂上,一位年轻的女子被安放在一个美丽的花丛中,而正上方便是她笑容灿烂的“遗照”,少女静静地躺着,就像只是睡着了一般。

随后,葬礼开始缓缓进行,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亲自为她主持葬礼,就连许多北大的教授和学子也前来为她送行。

这名女子究竟是谁?又为什么能够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葬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才女的一生,就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网内多传卖米文,始知北大有才人

“人怕热,庄稼不怕?”

“都不去放水,地都干了,禾苗都死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

这是一篇北大学生所写的《卖米》中的内容,因为文风朴实无华,近似写实,字里行间流露出了饱满深情,而曾获得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

此外,这篇文章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作者和母亲的卖米过程,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读起来不禁让人落泪心酸。

然而,从文章背后的故事中窥探作者的一生,才更让人痛彻心扉,那么到底谁写出了这样的佳篇呢?

她便是北大的“寒门才女”——张培祥。

自小体轻承重担,求知若渴满经纶

她是一个极负天分的女孩,曾经因为家庭缘故三次辍学,但却能够在高考前的五个月里,拼命学习,奋起直追,最终以全省第五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

张培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的身体也并不硬朗,一家人只靠着外面的几分薄田来维持生计。

因此,从小到大,张培祥都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

但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就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掩盖不了张培祥的聪慧才智。

一个农家姑娘,家里最大的孩子,靠着自身的才华,一路艰辛走来,披荆斩棘,历尽沧桑,走进了我国的最高学府,而这整整花费了她十几年的时间。

张培祥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需要去医院抓药,而母亲也因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症瘫痪了一个手,根本做不了什么工作,因此,这便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

在这种情况下,孝顺的张培祥便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经常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下地干活,还会在家中洗衣做饭。

到了张培祥五岁的时候,弟弟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因此,她除了干些杂活儿外,还得帮忙照顾这个年幼的弟弟,一家人便生活得更加拮据。

一般这时候的同龄人早就上了学,可直到张培祥六岁的时候,父亲才将她送到了学校,虽然家里缺钱,但父亲是个明事理的人,十分支持张培祥去念书。

“孩子,就算是砸锅卖铁、外面乞讨,我也会供你读书的。”父亲对张培祥说道。

听到这样肯定的话语,看着父亲斑白的发丝,张培祥不禁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从此,她便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光耀门楣。

话虽是这么说,可上学还是需要缴纳学费的,于是,父亲便跑了好几家亲戚朋友借钱,才凑够了张培祥的学费,将她送去了学校。

张培祥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就连下课的时间,张培祥也不放过,经常坐在位子上读书,很少和同学玩耍。

但突然有一天,张培祥却没来学校,此后的好几天,张培祥都再没出现过,众人不禁对此感到好奇,于是,老师便来到家中寻找原因。

“老师,不是我不想让女儿去读书,可我实在拿不出钱供她了啊。”父亲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着脊背,弱弱地解释道。

而这一幕恰好被躲在门后的张培祥看到,她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心里既痛苦又煎熬,即使她很想去上学,但她也明白家里难处,因此,张培祥便辍学在家。

不久,张培祥的姑姑张元桂得知了这件事,就赶忙跑到了家中,坚持要将张培祥再次送到学校念书,虽然父亲不愿意麻烦妹妹,但看到张培祥渴望的眼光,也就咬咬牙答应了。

此后,张培祥便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而她也没有辜负一家人的期望,在校期间一直勤奋刻苦,最终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高昂的学费,即使如此,张元桂还是继续供着张培祥上学,直到她初中毕业后,父亲实在不好意思让姑姑继续出钱,才将张培祥接回了家。

因此,张培祥便又一次辍学回了家。

“孩子,咱总不能一直辛苦姑姑吧,而且咱家什么情况你也是知道的,高中三年的学费,实在拿不出啊。”父亲说道。

于是,懂事的张培祥便留在家里帮父母干活。

但幸运的是,当时醴陵一中的校长罗定中在得知此事后,马上就跑到张培祥家中了解情况,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张培祥三年的学费,帮助她顺利毕业。

“你是颗好苗子啊!一定要坚持下去。”罗定中鼓励道。

张培祥也没有辜负罗定中的期望,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中就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甚至在之后的时间里,张培祥的成绩更是突飞猛进,最终以湖南省前五的成绩考进了北大法学院。

刚来到北大的时候,张培祥还有些不太适应,学校里优秀的学子不在少数,而她也仅仅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因此,她便感到了一丝挫败。

但好在她十分热爱读书,经常泡在图书馆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渐渐地,她便不再为此事忧心,不仅交到了许多知心朋友,还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

在北大攻读法学专业的期间,张培祥一直在用功读书,成绩名列前茅,更是人群中的姣姣者,拿到的奖学金也不计其数。

不过,除了主修法学外,张培祥的文学天赋也异常突出,她在大学写得小说充满童趣天真,颇有冰心的影子,因此,张培祥得到了教授曲三强的认可。

“这是你自己写的吗?其他法学生写的小说大多严肃,你是怎么写出来这样充满天真的文章啊?”曲三强亲切地问道。

“这都是我对以前的生活的感触。”张培祥回答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培祥看得书也越来越多,更加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于是,她便从《红楼梦》里的“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为自己取了个笔名“飞花”。

同时,张培祥还在众多导师的帮助下,亲自解读了《红楼梦》,一个年仅十几岁少女,居然能够解读这样一本文学著作,真可谓是见识过人!

而且张培祥还是未名bbs的站友,取的网名便是“飞花”的英文表达,在这个网站上,张培祥曾发表过自己精心创作的《大话红楼》,获取了一众好评,而这也让张培祥在网络上一夜爆火。

此后,张培祥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心中的灵感不计其数,先后写下了《飞花读红笔记》、《七种乐器》和《红楼十日谈》等佳作。

到了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了《新青年》栏目,而这档节目的前三期便是由张培祥精心策划的,并担任了嘉宾主持。

“我的作品能获得这么高的人气,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不负众望。”即使拥有了超高人气,张培祥还是和之前一样不骄不躁。

但就在生命之花徐徐绽放,即将演奏出最美丽的乐章时,上天却无情地掐灭了这朵美丽的鲜花,或许这便是俗话说的“天妒英才”吧……

八宝山藏冰冷骨,残芳一去不复返

张培祥是个特别懂事孝顺的孩子,当她的文章一经走红,并顺利发表后,拿到的第一份稿费便邮寄给了父母,承担起了家庭责任。

“女儿,这是你赚的第一笔钱,家里还有余钱,你把这些拿回去自己用,别冷着饿着了。”父母在电话中关心道。

“爸爸妈妈,你们就安心拿着用,我这里也有。”面对女儿的成功,居住在老家的张培祥父母不禁感动的热泪盈眶。

但天有不测风云,张培祥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一家人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病魔却悄然找上了张培祥。

2001年,张培祥正面临着毕业,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和熬夜,张培祥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不过她没有在意这些,反而更加专注于学习。

在张培祥的努力下,她写的论文十分优秀,还拿到了不少公司和企业的招聘书,但是,张培祥却无福消受……

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时期,不少人的生命都丧失于此,一时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慌中,因此,国内的医疗资源十分紧缺。

这年,张培祥被封在了学校里,很少能与外人接触,可突然有一天,正在学习的张培祥却感到了一阵头晕,险些要栽倒在地,好在旁边的同学及时扶住了她,才幸免了灾祸。

“你没事吧,怎么突然晕倒了?”同学好心地问道。

“没事没事,可能是最近熬夜的厉害,有点力不从心。”张培祥解释说。

就这样,张培祥并没有过多的在意这件事,只当做是个小毛病,再加上当时的医疗资源紧张,正处于特殊时期,所以张培祥对此没有上心。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张培祥还在导师的帮助下,联系到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好不容易得到了这次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张培祥怎么可能会放弃呢?

于是,张培祥便经常向撒贝宁学习一些知识和经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张培祥的主持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

随后,张培祥便受邀策划了《新青年》的栏目,但就当张培祥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顺利进行的时候,她又出现了意外。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张培祥晕倒了,这可把大家都吓了一跳,连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将张培祥送到了医院。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培祥被确诊患了白血病。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培祥感觉天都要塌了,泪水一滴一滴落在病床上,仿佛也在为她无声的惋惜。

张培祥并没有立即将此事告诉父母,可世上没有不通风的墙,张培祥的父母还是知道了,一夜间,他们的头发白了许多。

自此之后,张培祥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只能靠着药物维持生命,最终,张培祥还是不堪病魔的折磨,在2003年8月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间定格在了张培祥灿烂的24岁,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她写作并翻译了百万文字,流下了一代才女的智慧,然而,在生命之花刚刚绽放的时候,便悄然凋谢,真是令人叹息!

结语:

虽然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只有奋斗的人生才会闪耀出璀璨光芒,正如张培祥的一生,即使短暂,但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