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六妙门》白话(六)

2025-11-18 01:20 来源:风向网 点击:

智顗《六妙门》白话(六)

【明】孙克弘《销闲清课图卷:烹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六妙门之间相互摄持的问题,可以简说,也可以深广说。简说的话有两种:一者,各个妙门自体相互摄持;二者,由于善巧修持六妙门而生起了胜进相摄。深广说则有多种途径。以下介绍两种简说的方式:

首先,什么是六妙门自体相摄?比如行者在修习六妙门中的数妙门时,自然而然包含随、止、观、还、净等其它五门的修法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行者在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但心依于出入息而数,就是与随妙门相摄。摒弃心的诸般攀缘,制心于数息时,即是摄持了止妙门。分别了知心中所念所想,并对出入息了了分明,就是与观妙门相摄。如果心思浮动散乱,不由自主地攀缘色声香味触之五欲,及时意识到所攀缘之境皆属虚诳,心不取受,将心收回继续专注于数息上,即是与还妙门相摄。在数息时,没有五盖[1]的遮蔽,也没有各种粗烦恼的染污,身心寂然,这就是与净妙门相摄。

应当了知单是一门数妙法中就含摄了整个六门,随、止、观、还、净门也是如此,可一一摄持其余五门,由此六妙门又衍生出三十六种妙门。如果不如此加以讲解,行者恐怕不会知道。每种妙门相摄的实际运作方式虽然不同,但基本意思可以举一反三。以上约略的阐明了六妙门的自体相摄,也就是说每一个妙门中都具足了整个六门。

其次,什么叫做由于善妙修持六妙门而生起胜进相摄呢?行者于最初调心数息时,从一数到十,心丝毫不散乱,称为数妙门。在数息时,能用自己不共善巧的方式令心寂静下来,知道气息最初如何进入身体,途中经由的路线,最终到达何处,又如何排出体外,这一出入息的路径在心中了了分明。心有觉知,依随出入息不紊乱,便成就了数妙门,随着从一至十的计数,同时也成就了随妙门。

行者在数息时,能做到细心且善巧,心跟随出入息,并以数法约束心,哪怕是细微的觉观也不生起,不起刹那的分别念,这就是于数妙门中成就了止妙门。

行者在数息时,能够于心念和出入息的运用中熟能生巧,以寂静鉴照之心,观出入息的生生灭灭,同时了知身体刹那间的感受与念头,以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万法,所有这一切都如云如影,空无自性,其中既不得人我也不得法我。此时由于对心念与出入息的纯熟运用,而生出了善巧智慧,这便是息念巧慧方便,在数妙门中成就了观妙门。

行者在数息时,成就了观的智慧,认识到之前所修的法皆为虚妄,并且能以善巧智慧觉悟到连此观照之心也无有自性,虚诳不实,因而想要离开觉观的境界。这就是在数妙门中成就了还妙门。

行者在数息时,非但体证到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皆不可得,还能以方便智慧体悟到能观所观也并不是无。因为本来清净的法性犹如虚空一般,无法将其区分与割裂。此时行者的心融入法性,寂然不动。这便是在数妙门中成就了净妙门。

以上是以其余五妙门庄严盛饰数息门,随、止、观、还、净妙门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处不再分别赘明。六妙门每门各含六门,衍生出三十六种法门,也称为三十六妙门。行者如能巧妙地运用六妙门,必定能获得种种深邃的禅定智慧,得三乘涅槃。

注释:

[1] 五盖:五种覆盖心性的烦恼,使得心的清净本性不得显露。这五种烦恼分别是:1.贪欲:执着五欲境界;2.嗔恚:对不如己意的情形心怀不满和愤怒;3.睡眠:心中昏沉身体沉重,身心皆不能有效运用;4.掉悔:心躁动不安,以及对所作之事感到忧心烦恼;5.疑法:心愚昧迟钝,不辨万法真伪,总是犹豫顾盼无法决断。

【明】孙克弘《销闲清课图卷:展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段原文:

《禅定入门》蒋维乔、袁了凡、智顗著, 延佛法师整理,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315页。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心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着缘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当知于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一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别。行人不知。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复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行者于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惠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惠观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惠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以五门庄严数息。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惠。入三乘涅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