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临,什么是摹?

2025-11-07 12:07 来源:风向网 点击:

什么是临,什么是摹?

一、书法临摹的定义

书法临摹是指通过模仿经典书法作品来学习笔法、结构与章法的传统方法,包含两种核心形式:

临:对照原帖进行仿写,注重理解笔意与整体气韵。

摹:用薄纸覆盖原帖进行描摹,侧重精准复现字形结构。

二、临摹的主要种类及历史由来

对临(如影随形)

特点:对照原帖逐字临写,追求形似与细节还原。例如赵孟頫临《黄庭经》时“如影随形”,力求贴近原作风貌。

历史: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通过精准对临奠定楷书规范。

背临(形神兼备)

特点:脱离原帖凭记忆书写,强调对原作神韵的把握。如王铎晚年“一日临帖,一日创作”,融合记忆与理解。

历史:宋代文人书法兴起后,背临成为检验学习深度的标准,苏轼、米芾均推崇此法。

意临(得意忘形)

特点:在临摹中融入个人风格,追求与原作精神的共鸣。元代赵孟頫提出“宁谨勿肆”,但晚年意临时已展现个人笔意。

历史:魏晋时期王献之“破体书”开意临先河,明清董其昌、王铎将其发展为创作手段。

心临(胸有成竹)

特点:通过观察分析原帖,在心中构建字形后再书写,重在“读帖”而非动笔。

历史:唐代孙过庭《书谱》强调“察之者尚精”,清代包世臣进一步系统化读帖理论。

三、临摹的历史演变

商周至汉:甲骨文、金文时期已有摹刻雏形,如商代甲骨文刀刻线条的精准模仿。

魏晋南北朝:王羲之临摹钟繇小楷,确立“临摹结合”传统;北魏碑刻推动刀笔结合的摹写技术。

唐宋:唐代设立弘文馆规范摹帖教学,宋代《淳化阁帖》推动刻帖临摹普及。

元明清:赵孟頫复古临摹理论影响深远;清代碑学兴起,临摹范围扩展至金石碑版。